北方的金秋时节,麦浪翻金,空气中时不时飘来月饼的味道。在享有“中国北方月饼之乡”美誉的神池县,更是弥漫着一股胡麻油特有的香气。这块土地上传承了六百余年的月饼制作技艺,不仅是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更是一代代神池人舌尖上绕不开的乡愁。
吕效忠(左)向山西晚报·山河+记者介绍直径1.2米的神池月饼
神池月饼的历史源远流长,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,至今已有1500多年。其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三晋大地的厚重底蕴,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,更荣获“山西名小吃”“山西名点”称号。
9月16日,山西晚报·山河+记者到达神池县,一条老街上,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家月饼商铺、胡麻油商铺,空气中,间或飘来胡麻油的气味。
神池月饼之所以风味独特,离不开独特的原料。神池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,海拔高、无霜期短、干旱冷凉、昼夜温差大、光照充足,为胡麻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。胡麻油具有久放不沉淀、生食无杂味、油炸食物烟雾小、上色快、味道清香、色泽透明等特点,被誉为“高山上的深海鱼油”。再搭配上当地600米以下深层岩溶水,以及精选的上等白面、食糖,还有玫瑰、青红丝、核桃仁、花生仁、葡萄干、芝麻等丰富辅料,共同造就了神池月饼“皮酥馅香、口味浓郁、松软不腻、久存不变”的独特风味。
吕氏乾德作为专注传统美食的品牌,在神池月饼的传承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其第五代传承人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吕效忠介绍:“我们神池月饼有‘三宝’:神池胡麻油、地下深层岩溶水以及传统工艺调制的面和馅料。”
吕氏乾德神池月饼的制作工序严谨复杂。和面时,以胡麻油、小麦粉和地下深层岩溶水为原料,加入胡麻油搅拌均匀和成饼皮,且不能揉面以防起筋度,而是采用前后摩擦的独特方式。制馅时,先将和好的面皮烤熟、晾凉、粉碎成末作为基础料,再加入胡麻油、砂糖、玫瑰酱、黄糖、葡萄干、瓜子仁、花生仁、果脯、青红丝等,通过精准控制胡麻油的量来调整馅料湿度,达到用手握后不散的程度。包月饼讲究皮薄馅大,包好后放入模具中按压成型,传统的木头模具如今也有了气模的创新,减轻了工作量、提升了成功率。烤制前,要给月饼扎孔防止面皮膨胀,刷上蛋液或红糖水使其色泽诱人。烘烤环节最为关键,吕氏乾德部分保留传统炉鏊烘焙技艺,上下均生炭火,上烤下烙,通过移动上盖确保月饼火色均匀,风味独特。并且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吕效忠更打破了“传子不传女,传内不传外”的祖规广收徒弟,就是想将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。
如今,神池县成立了集月饼研发、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于一身的国有特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——神池饼业,打造“神池饼”品牌。吕效忠担任神池饼业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。
“从‘神池月饼’到‘神池饼’,一字之差却增添了无限可能。”吕效忠说。过去神池月饼主要在中秋节前后销售,如今“神池饼”系列产品正突破市场、季节之困,实现全年常态化生产,做到淡季不淡。神池饼业引入的全自动、现代化生产线,每小时可生产10000块月饼,年产量达1728万余个。生产车间从配馅、成型到进炉、烘烤、冷却等环节,基本实现无人值守。随着电商的发展,神池月饼也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。神池县近年来积极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,构建“电商+农产品”营销新模式,神池月饼也搭上“直播电商快车”,不仅畅销晋陕蒙一带,更借助电商平台走向全国,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来自三晋大地的甜蜜。
一枚小小的神池月饼,凝聚着千年的技艺传承、独特的地域风味和浓浓的人文情怀。吕氏乾德在坚守与创新中,让神池月饼的美味延续,也让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。在中秋佳节,一家人围坐,共享一块神池月饼,品味的不仅是甜蜜的滋味,更是团圆的幸福与文化的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