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近中秋,每天清晨不到6点,位于阳泉盂县的天元城张大虎月饼加工坊就已经亮起了灯。21位包制师傅围坐在长桌两侧,手指翻飞间,一个个圆润的月饼在案板上排成整齐的队列,空气中弥漫着面粉与油脂的香气。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盂县桃仁月饼”的日常生产场景,也是传承人张大虎一家坚守了一百多年的老手艺。
从挎篮叫卖到省级非遗
张大虎是“盂县桃仁月饼”这项家族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。从20岁开始,他就跟着父辈学习制作月饼和烧饼。创业初期,没有店铺,他和妻子只能在家做好月饼,然后由他挎着篮子到集贸市场叫卖。后来条件稍好,换成了三轮车售卖,直到攒够钱租下一个小门面。
2012年,在盂县文化馆馆长的建议下,张大虎开始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。同年,“盂县桃仁月饼”被认定为市级非遗项目。经过5年努力,2017年,成功晋升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张大虎被认定为该项目的省级传承人。如今,他的儿子张鹏和儿媳杜跃跃接过传承的接力棒,让这项延续了一百多年的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。而张大虎一家也正朝着国家级非遗的目标努力。
从老手艺到新名片
在盂县,桃仁月饼不仅是中秋的象征,更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。“除了中秋期间生产20多万个月饼,平时每月也能卖出一两千个。”杜跃跃说,“人们走亲访友,总会带上一份桃仁月饼,这已经成为盂县的一张名片。”
天元城月饼馅料很讲究。“主要原料是红糖、核桃仁、生姜和白酒,比例配方是张家代代相传的秘方。近年来,为适应现代人口味,我们不断微调配比,还开发了木糖醇版本,满足血糖偏高人群的需求。”杜跃跃介绍。面对机器量产月饼的竞争,张大虎和儿子张鹏始终坚持手工制作,保证月饼核心工艺和主要原料不变。“手工月饼有着机器无法替代的温度和情感。”杜跃跃说。
一个月饼从和面到出炉,需要经历十多道工序。杜跃跃介绍:“和面师傅需要20分钟揉制面坯,包制师傅最快一分钟能包两个月饼。包好的月饼送入烤炉,经过12分钟烘烤后,被送至晾晒间自然冷却,必须晾晒过夜,因为不添加防腐剂,只有彻底凉透才能保证不变质,晾晒过后再进行包装,整个过程完全依靠手工完成。”现在的手工月饼制作工序,只有烤炉发生了变化,由原来的土烤炉变为电烤箱,但核心的手工技艺从未改变。
传统的盂县桃仁月饼只有油皮一种。张大虎在传承中创新,借鉴南方点心工艺,研制出酥皮月饼。“他用豆油、花生油代替传统的猪油,经过反复试验,才找到适合北方人口感的配方。”杜跃跃自豪地说,“现在市面上有很多酥皮月饼,但顾客反馈说,我家的酥皮层次更分明,口感更酥松。”
老味道有了新传承
张鹏和杜跃跃这对年轻夫妇都是音乐专业出身。“我学器乐,我老公学美声。”杜跃跃笑着说,“毕业后就业压力大,公公就说不如把家里这件事做好。好几代人把一件事情做好,也很不容易。”
张鹏杜跃跃夫妇目前正在尝试用新方式传播老手艺:开网店、做短视频,虽然还不专业,但一直在探索。7岁的儿子耳濡目染地也开始了解家族手艺。
“有时候也会遇到困难,想过放弃。”杜跃跃坦言,“但想到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事业,就觉得不管有什么困难都要克服。一来是让后代有门谋生的手艺,二来想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盂县的这份老味道。”
夜幕降临,工坊里的灯还亮着。烤炉中飘出的香气,弥漫在盂县的大街小巷。这香气已经飘荡了一百多年,从清代末年至今,八代人的坚守,让这份传统滋味在时代变迁中历久弥新。每个月饼背后,都是手艺人的匠心与执着,是一个家族对传统文化的守护,更是一种值得代代相传的生活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