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头活水润三晋
山西晚报·山河+发布时间:2025-09-21 17:20:20

汾河流水碧潺潺,两岸草木描翠峦。哺育了三晋大地的汾河,流经忻州宁武、静乐二县,与当地发展休戚相关。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,由于生态保护意识薄弱,汾河流域过度开发,河道与河床萎缩,水位持续下降,生态环境、行洪安全受到严重影响。
  

近年来,忻州市深入实施“一泓清水入黄河”工程,持续保护修复汾河流域生态。如今,菖蒲、芦苇、黄花鸢尾在湿地里随风摇曳,黑鹳、马岛鹭、伯劳鸟在河畔嬉戏觅食……山西的这条母亲河水量丰了起来、水质好了起来、风光美了起来。


汾水清波荡山间

  

“管涔之山,汾水出焉。”汾河在宁武境内全长42公里,流域面积1364.98平方公里,占到全县流域面积的68.4%。
  

来到宁武县东寨镇北1公里处的汾河源头,这里山峦起伏,碧水蜿蜒,林木青葱。汾源阁前,汩汩清水从河道旁的龙头处倾泻而下。汾河的源泉之一就在汾源阁中的水母洞。这里泉水的水质达到了国家Ⅰ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。
  

“大规模治理汾河以来,源头雷鸣寺泉年平均出水流量持续稳定在每秒0.2立方米;出境水质由20世纪80年代的地表Ⅲ类水质提升到地表Ⅱ类水质。”宁武县治汾办主任李跃文说。
  

一座淤地坝的生命历程,折射出了宁武县治汾工作的成效。“刚建成的淤地坝呈现梯级形态,通过层层拦蓄,削峰滞洪、蓄浑排清,实现‘土不下山,泥不出沟’。随着泥沙逐年淤积,淤地坝承担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拦蓄使命后,最终会淤成平地。”李跃文说,“经过多年治理,淤地坝泥沙淤积的速度越来越慢,目前县里21座淤地坝,只有零星几座的边缘处淤积完成,说明治汾已见长效。”
  

回顾宁武县治汾工作,累计完成投资11.56亿元,关闭取缔各类污染企业511家,关闭汾河源头区域内所有矿井,实施了水保生态、梯田建设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保护、防洪能力提升等多个项目工程,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14.48平方公里,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23.9%提高到目前的45.4%,为国家“两屏三带”生态安全大格局筑牢了生态屏障。
  

久久为功,方有蝶变。如今的汾河源头,已成功打造百里生态长廊,并获批国家4A级水利风景区,生动诠释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,使汾河源头的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河山。


湿地焕新筑乐园

  

汾河自宁武源头南下,流经的第二站便是静乐县。近年来,该县以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(以下简称“汾河川公园”)为核心抓手,全力推进汾河流域项目建设,成效显著,于2024年成功入选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典型案例。
  

登上汾河川观鸟台放眼望去,碧波荡漾,绵延不绝,水草丰茂处,飞鸟翔集,不少扛着“长枪短炮”的摄影爱好者在河岸旁捕捉美景。
  

治理前,汾河河道饱受侵蚀冲刷、废弃采挖、居民弃渣及水土流失等困扰。为此,静乐县按照“先治污、后筑景、再成势”的总体要求,以“大流域总体规划,小流域单元治理,全流域智慧管理”为主题,以实际完成2.51亿元的投资额,实施完成湿地保护修复面积3252亩,完成林草等植被生态治理面积2070亩,大力创建汾河川公园。目前,汾河川公园总面积8910亩,其中湿地占6190亩,湿地率高达69.53%,连续多年汾河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Ⅱ类水质标准,扛牢了自身作为黄河流域重要水源涵养补给区的责任。
  

秉持“因地制宜,降低人为干扰,适度疏通优化”的原则,统筹修复河床河岸。“我们巧妙保留并改造部分历史采挖痕迹,使之成为新型栖息地。同时,实施清淤和填方工程,对河底泥污进行科学转移,为多样生物创造生境。”汾河川公园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煜介绍,另外,该公园还通过局部的滩涂恢复和水系疏通优化,贯通了水系,打造出浅水区、深水区、沼泽等多类型地貌,增强了水体能量交换流通及蓄洪能力。
  

选定最适宜的先锋植物,因地制宜恢复植被。河道内500亩退耕还湿,重建了水生植被与草滩图景:在植被选种上,严格把关选定种类,确保其符合修复目标、习性适应当地环境、成活率高且经济可行;在配置模式上,精心设计“堤岸陆生—水陆过渡—水生”的梯度植被带,构建结构完善、功能健全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。再辅以灵活的工程措施与自然恢复,多层次恢复乔灌草植被,湿地公园净化水质、固土保水的生态效益倍增。
  

年逾花甲的管护员李全全是附近村民,对汾河沿岸的生态环境感慨良多:“湿地公园建起来以后,树多了,水清了,鸟儿成群结队地飞,还有天鹅飞来过冬呢。”
  

候鸟是生态的“晴雨表”,打造鸟类天堂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头戏。项目区内精心规划了3处总计600亩的鸟类栖息地保护区域,为适应不同鸟类的习性,构建丰富稳定的食物链,提供充足的活动与庇护空间,并严格限制人类活动。项目建设前后对比,野生植物增加了4属15种,野生动物增加了16科51种,其中鸟类就有39种。


生态变现富乡邻

  

汾河清波奔涌不息。“以前守着河滩种地,一年赚不了几个钱,现在成了湿地巡护员,收入提高了很多。”李全全说,他退耕还林的十余亩土地如今栽满沙棘、核桃等经济作物,叠加巡护收入,生活焕然一新。
  

生态治理工程已成为重要的民生跳板。据了解,关停周边污染企业后,汾河川公园新增57万亩林地,公园不仅聘请了30多名村民担任巡护员,还有不少周边的村民在这里从事保洁、防火等工作,生态岗位让大家实现了家门口就业。
  

宁武县深度融合汾源治理与旅游开发,把周边3个乡镇都纳入了治理范围,在改善美化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基础上,大力发展生态旅游,当地群众发展民宿、农家乐400多家,近2000人吃上了“旅游饭”。而素有“百里汾河川,太原后花园”之称的静乐县,如今有了汾河川公园,以汾河绿色生态长廊为轴,辐射带动了沿线地区旅游快速发展。紧邻公园的神峪沟村,借势发展康养产业,以“康养中心引客、山上民宿留客、庭院经济悦客”的模式,吸引城市消费群体,被评为2022年省级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。
  

“汾河治理极大促进了区域生态游、庭院经济、农家乐、垂钓采摘等不同旅游形态的发展,也促进了区域内生态产业、特色农产品的消费,培育了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,带动了沿线3个乡镇18个村村民增收致富。”静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宋晓玲说。
  

“泛楼船兮济汾河,横中流兮扬素波。”汾河正以日益焕新的生态容颜,书写绿色发展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的时代篇章。




编辑: 李菊梅
一周热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