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咖云集 聚焦能源领域前沿技术与绿色转型
山西晚报·山河+发布时间:2025-09-28 08:38:30

山西晚报·山河+讯 9月27日,2025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能源技术创新发展论坛在并成功举办。本次论坛以“技术创新驱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:多元 合作 发展”为主题,聚焦能源领域前沿技术与绿色转型需求,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岳光溪、彭苏萍、孙龙德,以及碳捕集、氢能、多能互补、固废利用等领域资深专家许世森、邓占锋、杨杰、师华定等 7 位嘉宾,共同探讨煤炭清洁低碳多元化发展,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寻找新路径、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贡献新智慧。



本次论坛现场集中展示煤炭清洁利用、氢能开发、多能互补等领域的突破性创新成果,通过案例拆解、模式分享、技术研讨等形式,推动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,为能源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践路径。



与会专家一致认为,技术创新是破解能源转型难题、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支撑。未来需进一步强化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平台的枢纽作用,加速绿色低碳技术的攻关突破与场景落地,深化能源企业、科研院所、高校及金融机构的跨领域协作,推动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、智能算法深度融合,着力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能源科技创新高地。


本次论坛共邀请国家相关部委领导,能源与环境领域院士专家,国内能源科研机构、创新型企业代表,山西省直有关部门、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、各市县相关负责人,以及省内高校、科研院所、重点能源企业代表,怀柔实验室及所属单位相关负责同志等约300人参加,现场交流氛围浓厚,成果丰硕。


论坛嘉宾精彩发言:


清华清洁煤技术团队在山西的研发与工程实践


中国工程院院士岳光溪:面对“双碳”目标,在目前以能源发展“安全、高效、清洁、低碳”为基本方针的背景下,循环流化床(CFB)技术研发持续深化,具体聚焦三大方向,整体推动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提升:一是以提升CFB发电机组效率为核心,开展高参数大型机组研发,实现碳排放直接降低;二是针对现有300MW等级CFB机组,开展灵活调峰技术研发,为风光电并网提供支撑,实现碳排放间接降低;三是围绕中小CFB机组,开展多元燃料降碳技术研发,通过利用碳中性燃料,进一步强化降碳效果与资源利用效率。


CO2近零排放的煤气化燃料电池(IGFC)技术


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:“双碳”目标背景下,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(IGCC)作为成熟大型煤气化发电技术,已实现高效低碳运行。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(IGFC)融合IGCC与高温燃料电池,可进一步提升发电效率、降低CO2 捕集成本,是煤炭发电根本性变革技术。   


目前,国内已建成兆瓦级IGFC技术试验基地,研制首套百千瓦级CO2近零排放示范系统,构建技术理论体系、掌握核心技术、形成百兆瓦级系统方案,供电效率显著优于传统煤电,成果达国际领先。


大基地多能互补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


怀柔实验室科研团队专家杨杰:我国能源资源与负荷逆向分布,推动沙戈荒等新能源大基地建设是能源转型重大举措。当前基地面临规划手段滞后、电网稳定不足、协调控制难、仿真要求高等挑战,需重点攻关规划优化、直流送出、协同控制、高精度仿真等关键技术与装备。未来应提升通道清洁电量占比,深化多能互补技术,实现基地高比例清洁能源外送与消纳,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、新能源开发及 “双碳” 目标达成。


碳捕集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


怀柔实验室科研团队带头人许世森:推进“双碳”是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,碳捕集、利用与封存(CCUS)是实现碳中和、保障能源安全的兜底技术。我国CCUS技术整体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,部分关键领域已实现自主突破:在核心技术层面,重点攻关低能耗吸收剂、高效碳捕集设备、胺排放控制及溶液净化技术,同时研发新型吸附材料与膜分离材料,攻克分相不稳定、晶体协同生长等难题,为CCUS技术降本增效与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。


煤岩气的新发现与新兴产业


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龙德:煤与煤岩气存在紧密共生关系,煤体既是煤岩气生成的物质来源,也是其储集空间。山西地区煤岩气历经特定地质演化过程形成,资源条件优越。其开发依托五个核心技术:高品质地球物理评价技术、黑金靶体评价技术、水平井精准导向技术、密织缝网压裂技术、以及控压排采技术。


山西省煤系天然气总资源量约20万亿方(其中煤层气含煤岩气约9万亿方),已建成两大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,当前探明率仅11%,增储上产潜力巨大;预计2030年全国煤层气产量达213亿立方米,山西省产量将远超155亿立方米。


我国氢能发展前景、挑战与对策


怀柔实验室科研团队带头人邓占锋:发展氢能是保障新能源发展、国家能源安全及“双碳”战略实施的关键,可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、助力难脱碳行业减排。未来需推进规模化制储输用:制氢聚焦绿电与天然氢,储氢探索地下空间,输运从掺氢向纯氢管道过渡,应用覆盖化工、冶金、交通。


“十四五”期间,氢能发展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,预计2030年左右将形成可推广、可复制的商业化应用模式;而绿氢作为氢能发展的重要方向,其规模化推进需以经济性为核心,需着力大幅降低材料、制造、建设、运维及电费等全链条成本,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。


煤矸石规模化生态利用综合解决方案


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研究员师华定:山西省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,煤矸石产生量常年居高不下,2024年约2.37亿吨、占全国28.73%,历史堆存量达15亿吨,且短期内难显著下降。规模化生态利用是其大宗消纳的关键路径,目前已形成“煤矸石-生态回填区”检测诊断、“源头防控-过程阻断”系统治理、“类土壤化-植被促生”生态修复技术体系。未来需提升技术体系的适配性与稳定性,强化动态调控,创新“固废消纳-土地修复-碳汇增益”多维价值模式。

记者: 王骁
编辑: 胡钰
一周热新闻